傳播的概念,簡言之,就是傳播者有一個構想,經過製碼製作成一個東西後,透過媒體傳給閱聽者,後者再經過解碼的過程接收前者傳出的訊息。然而因著每人的知識、背景、需求、動機不同,接收到的也都不一樣。
媒體有「報導事實」的職責,科技有「傳遞訊息」的義務。
媒體服務於民主價值,而不是資本利益。
新聞是公共服務,新聞媒體歸屬於公眾;新聞是公眾的信託,記者是公眾的託管人。
觀點可以因人而異,但事實不能因人而異。
記者是新聞的見證人、歷史的第一稿的陳述者。
新聞報導的職責是:促進民主建設、滋補公共生活、為公共問題尋找答案。
媒體的首要作用是確保一個現代社會的民主制度的健全。
當媒體越來越自由民主,成功越可能降臨在任何人身上。
你選擇的媒體,決定你看到的世界。
資訊的傳播只有20%來自語言,其餘80%來自非言語。
媒體是一種傳遞的管道,負責將有形或無形的東西傳至另一處。
記者的天職是清晰無誤地報導新聞事實,人們並不在乎記者本人對新聞事件的個人觀點和看法。
報紙是民主的聖經,如果一個社會沒有不同政見的報紙,就沒有民主。
媒體呈現不同面貌觀點的「事實」,是自由民主社會的基礎。
藝術和音樂是表達抗議和團結信息的完美媒介,也能彌合文化語言上的分歧。
新聞與言論的自由體現在多數人的權力、少數人的權力和個人的權力都能獲得保障。
優良傳播的要素,包括認識和了解受眾,變通信息,量度效果,分析結果、如何用各種傳媒。
一家報紙在決定什麼新聞上頭版、什麼新聞不報導的時候,這本身是主編的價值觀的體現,顯示他反對什麼、提倡什麼。
一個充分知情的公民集體(informed citizenry)是民主的基礎。如果人民有渠道獲得正確的、真實的信息,有時間理解、分析這些信息,人民就會做出正確的選擇。
傳播媒體的首要公共角色,就是「報導事實」,讓民眾享有「知的權利」,設定議題,促進討論以及形成共識與輿論,並付諸行動,是媒體所扮演的公共角色。
讓大眾知情,也讓人們記得:此時此刻這裡曾經發生了一個,理應被知道的故事。
新聞媒體作為社會公器,在民主選舉和國家危難中,應該提供完整、可信的訊息,促成理性、平等的對話,幫助公民和政府釐清情勢、做好決策。
媒體的本質是社會公器,內容不該只服務特定群體,也不是特定群體才能擁有。然而,媒體經營往往需要較多的資本,也使得媒體所有權往往控制在大型政黨、財團的手中,造成媒體壟斷。媒體一旦遭到壟斷,很容易變成一言堂,還會排除少數者的聲音。
在一個沒有真相,没有正義的社會裡,每一個人都是受害者,包括你自己。無論謊言有多麽強大,只要⼈們能夠探尋真相、堅持真相、傳播真相,真相⼀定會戰勝謊言的。- 《沈默呼聲》
新聞自由主要指的是「新聞記者」享有採訪、報導的自由,除了涉及國家安全、隱私權等界限外,應不受限制;同時,「新聞媒體」在內容編輯上應從公共利益角度出發來判斷新聞價值,善盡守門人責任。
傳播媒體之所以重要,是在於民主社會的公民,都應該有知的權利;若在以民為主的社會中,人民卻不知道國家發生了什麼事,在參與公共事務時就無法做出正確的決定。
在一個民主法制的社會裡,個人發表意見的權力無需獲得多數人的批准。
傳播媒體為閱聽人報導各種社會事件,不斷傳遞最新訊息給閱聽人,有如閱聽人的耳目,替閱聽人守望整個生活環境,因此具有守望的功能。
為了保障新聞自由,新聞媒體必須是一個專業化企業,政治上保持中立,並獨立於商業價值。
媒體工作者的最高尚任務是:說出真話、查就真相,使魔鬼無所遁形。─ 華德·李普曼
記者制衡政府的唯一途徑,就是揭露真相。─ 瑪莉亞瑞薩(Maria Ressa)
新聞媒體是扮演著中介者的角色,有著「守望」、「告知」、「教育」、「娛樂」四大功能,而傳遞訊息給閱聽者更是其主要任務。
假訊息的出現,會有製作者、擴散者、接收者,當然,還有滋養假訊息的環境。─ 管中祥/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
有良心的媒體人,就應該做好守門人,不要讓大眾象靶子一樣,在信息傳播面前成為無助的受害者。
身為閱聽人,不能只相信或接受媒體所提供的訊息,養成獨立思考能力,才能夠有效避免媒體守門人的篩選偏頗,進而操縱了我們的輿論意見方向。
商業媒體的主要服務對象是廣告主,媒體生產內容不是為服務閱聽眾,其目的只是想把閱聽眾賣給廣告主而已。媒體是把觀眾的注意力賣給廣告主,廣告主再根據點閱率付廣告費給媒體。
通訊方式一年比一年進步,方便的工具一個接著一個被開發出來,我們的生活也不斷在改變。近兩百年來,通訊方式一路從信差,慢慢轉變到郵局、電話、E-mail、LINE 等各種方式。
隨著以社群網站為首的科技進步,單一個人將擁有過去所不曾有過,而且是有史以來最龐大的力量。在電視等主流廣告不像從前那樣獲得信賴的狀態下,現今能對消費產生巨大影響的,是所謂的「意見領袖」。
宗教改革運動之所以成功,其中一個關鍵因素是1450年代起古騰堡(Gutenberg)印刷術所帶來的「文字媒體革命」,讓改革的思想得以快速傳播,因此印刷術又被稱為「改變的媒介」(Agent of Change)。我們如今憑借互聯網、數字技術和社交媒體展開的通信革命,其進程也始於古騰堡印刷術。
隨著印刷《聖經》的泛濫,羅馬教廷逐漸失去了對《聖經》的壟斷,教廷勢力被大大削弱。一份1583年的《殉教者書》中寫道:「教皇要麼必須廢除印刷術,要麼就得另找一個世界去統治;不然在這個世界上,印刷術必定會推翻他。」
部落格具有社群、互動、串聯的功能,扭轉了原本資訊僅能由大眾媒體傳播的方式,部落客人人都能是記者與資訊傳遞者,使得全民媒體儼然成型。
所有的媒體都有「立場」,但是,好的新聞框架一定可以反映「事實」,好的新聞框架一定將「事實」放在「立場」前面,一定是「事實」優先。
由於個人對每個新聞事件的感知是有差異的,再加上個人的偏見和價值觀上的差異,存客觀的新聞報導是不存在的。但是新聞報導應當盡量最求客觀的、真實的、準確的和公正的。
一項社會事件,經過新聞鏡頭拍攝、文字記者撰稿、 新聞價值排序、編輯主管篩選等一連串過程後,才傳播給訊息接收者閱聽人。
廣告即是付費的傳播渠道,最終目的是「傳遞信息給閱聽眾,改變他們對廣告商品的態度」,誘發其行動而使廣告主獲得利益。
研究顯示,人們認為出現在「新聞」當中的廣告更加可靠、可信、與自身更相關,並且更傾向購買該廣告的商品。
假新聞對社會最大的傷害是:人們不再相信媒體。媒體也失去了做為社會公器:制衡政府、伸張正義、保護人民權益的角色。
閱聽眾從報紙上每天讀到政府貪官的新聞,就會認為這個國家的政府上上下下腐敗透頂。
每一次,媒體的成本大幅度下降,就有更多的人能發聲,也就能聽到更多樣化的聲音。
媒體近用權是指民眾有機會在報紙、電視、廣播上發表自己對於公共議題的想法,有權透過媒體表達自己的主張。
如果你不夠謹慎,報紙會讓你痛恨那些正在被壓迫的人們,同時愛戴那些正在施暴的壓迫者。- 民權運動者 Malcolm X
自由的新聞界在喚醒公眾對政府事務的關注、揭露政府官員與公職僱員貪污以及向普羅大眾報道關乎公眾的事件或情況方面,向來是一種強而有力的催化劑。
新聞工作者必須對現有資訊進行過濾甄別,在確定資訊價值與可靠程度後,才向公眾發佈。所有新聞都必須準確。新聞工作者不但要獲取資訊來講述新聞,而且要在使用資訊之前核實資訊。
視覺素養概念是希望幫助閱聽人去瞭解,分析,使用媒體及其所創影像,文字,符號,或是能創造,思考,溝通,解析,詮釋媒體及其所影響層面,進而促進傳播溝通的能力。
「共同經驗場理論」是美國傳播學鼻祖宣偉伯教授(Wilbur Schramm)提出的傳播學理論,他指出,只有在傳播者及受眾在一樣的文化、歷史背景、語言也相同的環境下,傳播才可以出現,傳播只有在傳播者與受眾的「經驗範疇」有所重疊時才可能發生。
報紙多半不能告訴人們想什麼(what to think),它卻告訴讀者該想些什麼(what to think about) 。
將「互聯網」僅視為便宜且快速的「大眾傳播工具」,而非「溝通對話工具」,是認知錯誤。要能使用網路之互動性〜立即的訊息回饋、問題的反應能力、溝通連繫的能力、平等的意見表達。
一個時代,影響媒體報導的水準,不是媒體編寫的能力,而是眾人的心。人心偏斜,大眾傳播就失真。人心黑暗,坊間報導會偏向犯罪、情色與暴力。人心苦毒,報導就偏向鬥爭、毀謗與侮辱。人心虛空,報導就偏向星座、算命與風水。人心墮落,媒體就墮落。
如果你說的謊言範圍夠大,並且不斷重複,人民最終會開始相信它,當謊言被確立的期間,國家便可阻隔人民對謊言所帶來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後果的了解。-納粹宣傳部長戈培爾
小說家霍桑曾說,他不願意當律師,因為那要靠別人的悲哀生存;他也不願意當醫生,因為那要靠別人的病痛生存;他也不願意當牧師,因為那要傾聽別人的罪惡生存。對於霍桑來說,剩下的唯一職業就是寫作。
如果你要向社會各個階層傳播你的文章、如果你要做社會發展的推動者、如果你要想抑制一個濫用職權的政府,新聞記者是這一切的開始。
新聞學的核心體現在新聞工作者的職業價值上,即新聞記者對社會、輿論、公眾、政府的影響力。
新聞記者通過報紙、電視、廣播、網絡的新聞報導,可以塑造和改變一個輿論環境,從而使一個社區、一個國家、甚至整個世界。
新聞媒體向公眾和公共政策部門政府提供可靠的信息,如每天各類媒體必不可少的天氣預報,看上去習以為常,但是在關鍵時刻,可以拯救人的性命。
記者為了完成社會和公眾賦予使命,必須堅持準確性原則:對事實的核實、再核實,確保報導的每一個實事都是準確的;用兩個以上的信源、不用匿名信源;不發表傳言、謠言、謊言。
新聞記者、編輯、總編都是新聞的守門人。他們把守新聞大門,他們通過報導什麼新聞、不報導什麼新聞,從而決定了讀者、聽眾和觀眾讀什麼新聞、聽什麼新聞和看什麼新聞。通過報導什麼、突出報導什麼、什麼新聞上頭條,決定了什麼樣的事件是重要新聞,應該獲得公眾和政府的關注。
新聞自由源於言論自由,在顧及個人名譽、隱私及公共利益之保護時,也可以對言論自由和其傳播方式作合理限制。新聞自由基本上應使媒體免於來自各方勢力的壓迫,維持獨立自主性,以能提供社會多元化的資訊。
新聞媒體在擴張為龐大的新聞組織的同時,也應顧及新聞道德,除應在報導中做到客觀中立外,也應思考什麼樣的新聞是民眾所「需要」的,什麼樣的新聞將造成對社會長久的負面影響。
新聞自由之所以重要,是在於民主社會的公民,都應該有知的權利;若在以民為主的社會中,人民卻不知道國家發生了什麼事,在參與公共事務時就無法做出正確的決定。
在新聞自由的維護下,人民才能有創意的思想、活潑的觀念,若壓抑人民的獨立思考,則不僅個人無法成就自我,社會也將變得停滯不前,真理的傳佈因此被禁止,使得人民沒有接近真理的機會。
對一般的民眾而言,大眾傳播媒體是他們取得最新資訊的重要來源;對政治人物來說,大眾傳播媒體是他們與民眾溝通最有效與方便的管道。
在現代的民主政治中,大眾傳播媒體已成為不可或缺的資訊傳播媒介,爲人民重要的政治知識來源之一,使人民有能力參與實際的政治。
政治人物普遍相信,大眾傳播媒體往往對人民的政治決定,具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力,可能會強化或改變選民對選舉、特定議題的認知,因此影響到本身的政治態度。
美國政治文化一直相信大眾傳播媒體,尤其是報紙,對於選舉、立法以及政策的制定等相關政治運作過程,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大眾傳播媒體可促進政治對話,並解決社會上各利益間的衝突。
政治人物利用大眾傳播媒體表達政見、溝通民意並爭取民眾得信任與支持,最終目的是為吸收選票,並反應在投票行為上。
新聞作為第四種社會階級權力,以監督、報導、評論政府施政與作為,故應建構強大且獨立於政府影響力外之新聞業,以做為民主政治落實的重要輔助力量。
媒體所有權是一種公共信託,而非無限制之私人產權,新聞媒體對社會負有義務。若新聞媒體無法做到提供社會公眾資訊時之真實、正確、公正、客觀,並恪守新聞專業義理,政府就應介入彌補現有媒介市場之不足,以制度設計、有所節制的行動落實社會所應擁有的、不受扭曲的新聞與資訊自由。
如果一個人作為一個專家出現在電視裡討論一個問題,就會在一般大眾中加強他的權威性。電視台通常不會請一個沒有名望、不重要的或公眾不認可的人物來發表評論。電視台決不會把寶貴的時間留給一個不重要的人物、討論不重要的問題或思想觀念。
媒體的合法化和正名功能促使記者在選擇信源、採訪對象的時候必須特別謹慎。
新聞不公正性包括:事實的不准確、不完整、不全面、不深入、沒有解釋、沒有背景、沒有語境。
不堅持新聞的公正性原則、不堅持為最廣大的公眾利益服務、不堅持新聞報導的專業化、不在新聞採訪寫作上下大功夫,新聞報導質量將會持續下降。
言論從來不能成為不可避免的、直接的、立刻的對國家安全的威脅,所以審查新聞媒體是違法的。
新聞媒體在民主社會中起著監督者的作用:給予人民需要的信息,使他們在選舉政府官的員時侯能夠作出獨立的判斷。新聞媒體要求政府官員對自己的行動負責,公開他們的失誤,以便選民更好地評判他們。
溝通是為了建立有意義的關係,表達是為了傳遞有價值的訊息。
公眾人物最怕的不是別人罵你,是別人連罵你都懶。
在人類還沒有發明書寫之前,知識是透過口頭傳播的,所以歷史是很容易修改的。人類未必是有意要篡改歷史,但那是無法避免的。世界各地的吟遊詩人和說唱藝人都會從歷史找材料來改編,娛樂大眾,而為了迎合大眾的需求,歷史也就在不知不覺中逐漸被變造。
電視劇有假有真,我相信絕大多數都是從歷史中、生活中、經歷中取材,有導演為了真實呈現歷史,很認真考察事件,還原真相。
如何破解假新聞
📌 哪間媒體報導的?
📌 媒體的擁有者/經營者?
📌 誰寫的報導?
📌 誰給的?消息從哪來的?
📌 何時?新聞的新鮮度?
📌 在哪裡?新聞事發的地點?
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
一個人具有認識、辨識媒體的基本能力;解讀、閱讀訊息的基本能力,能依照自己的需求和接收訊息的目的,採用(access)、分析(analyze)、評估(evaluate)及製造(create)媒體資訊的能力。
傳播媒體的媒介越來越多元,透過臉書、 Line群組等社群平臺,亦能看到各種訊息分享。此時,「解讀」媒體的能力相對變得非常重要。既然是素養,就是一種淺移默化的生活習慣,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長時間的累積與培養。
藉由媒體素養教育的養成,能穿透媒體所建構之迷障而不被左右,具備自主思辨、選擇、評估的能力,進一步能進行社會參與,善用媒體表達對公共事務的關心,培養公民素養。
新聞稿(Press Release)
新聞稿,或稱作通訊稿,是一種具有新聞屬性和型態的宣傳文稿,大多是由公司、機構、政府、學校等單位發送給傳播媒體的通訊文件,藉此公布有新聞價值的消息。新聞稿基本要素:標題、導言、主要內容。新聞稿必須能回答 5W:What(何事)、 Who(何人)、 When(何時)、Where(何地)、Why(何故)。
標題是新聞稿的靈魂所在,在網路資訊充斥的世代,它影響網友點擊的吸引力。新聞稿的第一個段落,稱為「導言」,第一段要寫得強而有力。在這個碎片化的時代,因為大家都很忙碌,也缺乏耐性,所以在撰寫新聞稿的時候,需要在標題和第一段多下功夫。
新媒體(New Media)
是指當下萬物皆媒的環境,簡單說:新媒體是一種環境。
新媒體涵蓋了所有數位化的媒體形式。包括所有數位化的傳統媒體、網路媒體、移動端媒體、數字電視、數字報刊雜誌等。一個相對的概念,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後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包括網路媒體、手機媒體、數位電視等。
新媒體亦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利用數字技術、網路技術,透過網際網路、寬頻區域網、無線通訊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資訊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
多媒體(Multi-media)
今日傳播科技將單獨的資訊媒體,如:文字(text)、影像(image)、圖像(graphics)、音訊(radio)、視訊(video),以及動畫(animation)等等,與衛星(satellite)、電視(television)、網路(internet)等新興媒體結合,經過電腦(computer)處理後表現出來,且擁有互動的功能。
簡單的說,多媒體就是把文字、靜態圖形、動態影像、聲音、音樂、資料等傳播媒體整合在一起。
部落格(Blog)
自 1999 年推出後,部落格重塑了網路、影響政治、震撼媒體,更讓數百萬人能夠發聲並與他人對話,甚至發展成為具有影響力的新聞媒體,而且是參與門檻低和深具影響力的行銷媒介。
Blog 並非任何一套特定的軟體、系統或服務,而是一種強調吸收資訊及分享的生活態度,象徵著代表作者的價值觀與信念,是一種以作者為中心的傳播媒體。
Blog 這個字,其實是從 Web + Log → Weblog → Blog 來的,初期所使用的名詞為「Weblog」,在首頁中發表一小篇、一小篇的文章或評論,並按照時間的順序排列,因為文章依時間編排的特性跟網站 log 檔非常相似。
部落格是一個網站,它可以讓您持續的在網站上寫些東西。新的事物會顯示在最頂端,如此您的訪客就可以閱讀最新的文章。接著他們可以針對閱讀過的文章發表意見。
擁有部落格,就像在網路上擁有自己的網站一樣,使用者可以完全不會網頁製作的技術,卻能在網路上自由發表文章、張貼圖片。部落格的內容沒有限制,無論是放一些相片,影片,音樂和文字。
感知扭曲(Perceptual Distortion)
由於宗教、文化、民族、國籍、年齡、性別等的方面的差異,電視或報紙報導的同一條新聞,常常會在不同的讀者或電視觀眾中產生不同的效果,傳播者發出的信息與受眾接受和最終感知的或理解的信息常常是兩碼事。傳播學研究發現,造成這種對新聞接受和理解的差異是由構成新聞的文字和符號的外延和內涵所造成的。
在接受新聞的時候,人們不僅從文字和符號的所貼的標籤、特定意義或外延(denotative)去直接理解某個事件、人物、國家、宗教、文化、觀念和思想,受眾還根據他們個人的經驗、價值觀、文化、信仰、觀點和態度等等去理解和想像這些文字和符號的言外之意(connotative),即內涵。這種言外之意包括單詞字面意思之外的意義、思想、屬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