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宏觀的歷史來看每一次人類能力的重要躍遷,都是源於生產力的解放,誰先掌握了,誰就能直接拉開差距。
當人類的工作漸漸被機器人所取代,沒有工作、沒有薪水也就沒有消費,整個社會的購買力就會降低,影響經濟體系。
因為對資本家而言,工業機器人有很多好處,它們不哭不鬧、不跳樓不罷工、不會要求加薪,只要供電和網路,就能一天24小時上班。
一百年之後來再來看現在的科技,都是微不足道,隨著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預期 90%的工作都會被機械也就是人工智慧取代,其實人工智慧遠遠不如人類的大腦,但人工智慧匯集巨大的數據量,可以進行分類、判斷、決策,進一步取代勞動力。
許多人把熱情拋在一邊,從事不怎麼熱衷的工作,只為了獲得物質安全感。事實上,你為了維持生計而接受的工作,很可能在未來十年之內被自動化及人工智慧取代。
工業革命人類得到了強大的「雙手」幫忙負荷勞力, 從而解放人類的勞動力,人工智慧則是讓人類多了新「大腦」處理資訊, 從而解放人類的心智。
在我們有生之年,將會有這麼一天,所有的勞力工作都由機器人代勞,人工智慧也會代為處理所有無聊、有危險、可能會有人為錯誤的事務。它們聰明、高效、勤勞,只需要供電和網路,不需要支付薪水,就能一年 365 天 24 小時,不眠不休的「上班」。
當機器人取代了人類的生產力後,為了維持機器人運轉,資方投注在機器人身上的能源、維修零件等成本,都是生產力的支出,不過作為「勞動者」,機器人卻沒有消費能力,只生產卻不消費的機器人,也將導致薪資成長停滯;若沒人購買機器人生產的東西,最終機器人也會停止運轉。
工業機器人強化了生產、搬運流程,負責辛苦、骯髒、危險的工作,並緩解人力短缺、薪資成本的問題,只要機器人的成本,比雇用人類便宜,製造業企業主便會毫不猶豫地大量使用機器人!
機器人不需要光線,運用訊號處理就能處理搬運、儲存甚至傳送工作物件,「關燈生產可以將人工省掉,讓物和機器設備之間彼此溝通,」郭台銘說,「所以可以想像一座工廠有幾千個物件、幾千部機器他們之間在彼此溝通、傳送訊息」
你年齡超過 50 歲,在亞洲從事模式簡單、低技術的工作,你的工作被取代的機率高達90%;如果你是50歲以下,被工業機器人取代的機率也有58%,因為這些模式簡單、低技術的工作,在全球整個價值鏈當中的位置,處在比較低端,最容易被自動化取代。
人類的工作正在由機器人取代;目前教育體系提供的所有職能訓練,幾乎都會在 2030 年以前自動化。而自動化所取代的職位數量,遲早會超過勞動力縮減的數量,製造業的大缺工現象,可能會在 2030 年前翻轉。
到 2050 年一半的人口不需要工作,國家必須要有預算提供活動讓他們忙著,國家花錢請老百姓去享受休閒活動。另一半的人則從事於高效率,高創新的工作。大部份體力工作由機器人取代,大部份重復性工作也由機器人取代。
當愈來愈多的工作是由愈來愈少的人來完成時,財富分配的集中化將急速惡化,利潤將會流向更少的一群人,換句話說,財富只會流到資本家手上。
機器人不會生病,不需要休假,也不發怨言,但機器人帶來的後果,如果是逼迫人類事從事薪資低落而且毫無貢獻的工作,那麼人類就是自討苦吃。
未來最夯的工作,現在都還 Google 不到!我們必須教導現在的小學生,大學畢業後,投入目前還不存在的工作,使用根本還沒發明的科技,解決我們從未想像過的問題。
你能夠勝任的工作機器人也可以勝任,那你在就業市場上「 毫無價值可言 」。
生成式AI大熱,被視為「數位原住民」的00世代和 Z 世代,反而是最擔心被淘汰的族群。
知名瑞士作家弗里施(Max Frisch)曾說,「我們要的是勞動力,來的卻是人。」
目前機器人仍多是偏向從事無聊且重複性高的工作,這類工作通常已經有 SOP、標準可以依循,因此可以由機器人替代。當自動化與機器人取代這些工作,人類便永遠無法再從事那些工作了。
任何工作,基本上只要你能從工作內容中找得到一種固定模式的,通通都可以用電腦演算法與自動化取代,模式越簡單明顯的,越先被取代。
若自動化所產生的獲利,只集中在少數資本家手裡,但所有人因自動化失去了工作,在沒有固定收入的情況之下,每個人都喪失購買力,使得社會失去消費動能,終將威脅到經濟成長。
隨著電腦演算法的不斷深化提升、自動化、聯網化,在機器與機器之間就能夠實現數據共享和協作,人機協作的時代即將來臨。
人工智慧(AI)和機器人將徹底改變人們生活、工作、互動方式,到了2030年,將使全球 50% 勞動人口失業,約 4~8億工作機會消失。
在比爾蓋茲、祖克柏等科技界的領袖呼喚下,全民寫程式已經成為新的口號。從資料科學到雲端,物聯網、大數據、APP、網頁各方面都需要人才。程式撰寫也只是其中一個基本素養。
對於互聯網創業者來說,能吃飽,有地方住,就可以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