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 Bauhaus

1919年創立於德國的一所藝術建築學校,被認為是「現代主義風格」的發源地,並已成為時尚,功能性設計的代名詞。

你可曾想過為什麼我們周遭的建築和室內空間會變成現在的樣子? 這一切都是因為 100 年前的一所德國設計院校包浩斯 (Bauhaus),在近代設計史上,很難不提及包浩斯 ,它是設計教育的啟蒙者,也是現代藝術運動的啟廸者。

古代西方社會,社會結構簡單,君主、貴族屬統治階層,擁有國家大量財富,其餘就是農民、工人和小商人。當時缺乏技術,產能不高,因此,除特權階層外,普遍人民不能累積大量財富,每天的工作,僅足夠糊口,商業活動亦不繁盛。在工業革命之前,藝術屬於貴族、教會,浮華的哥德式建築,精緻的器皿,一切「美」的東西,屬於上流社會,直到瓦特發明了蒸氣機,機械力取代了人力、獸力,科技開始進步,西方由單純的農業社會,變成了工業社會。

19世紀中期舉行的萬國博覽會,法國運用鋼鐵蓋了耀眼的艾非爾鐵塔作為巴黎最大地標,因著電氣和流水線的出現,現代化的工廠應運而生,生產力大大提,也示工業革命即將改變人類的生活。隨後電燈、汽車、飛機、無線電被發明,令社會物質富裕起來,商業活動增加,工業技術人員及受教育的白領階層興起,成為農民及藍領工人之上的中產階級,亦可享有過去只有貴族才能擁有的家飾、家具及生活品質。

此時的德國有一群藝術家、建築師、設計師與企業家,1907年在慕尼黑組了「德意志工作聯盟」(Deutscher Werkbund,簡稱DWB),他們突破了傳統古典建築體制的窠臼,勇於嘗試運用新材料與新技術的理論,包浩斯學校創辦人瓦爾特.格羅佩斯(Walter Gropius)也是成員之一。

受德意志工作聯盟影響,格羅佩斯在1919年於威瑪開辦了一所結合理論、實作的包浩斯學校。從歐洲各地聘請最頂尖的藝術家來當老師,包括抽象藝術先驅的康丁斯基、超現實主義的保羅.克利(Paul Klee)、建築師喬治・莫奇(Georg Muche)、提出「12色環」的約翰.伊登(Johannes Itten)等,課程涵蓋戲劇、舞蹈、美術、文學、建築、工藝、哲學等領域。

包浩斯開創了由藝術家、工匠同時作為老師的創舉,這種著重理論與實作的教育方式,影響了後面的設計學系教育,在當今有許多設計學系,就是以包浩斯的教育方式為理念。格羅佩斯藉由包浩斯學校,為大量生產、藝術搭建一座橋,強調「不僅要有藝術的創作,同時也要有工匠精神。」並且把藝術和創作思想,注入到人類生活可用的物件,包括空間、產品設計、鍋碗瓢盆、椅子、地毯、衣服等,將所有生活會用到的物件,都稱為設計,建構了「生活美學」的概念。

「工業設計」最早誕生於包浩斯,Less is More 這個原則影響了幾代的設計師,特點是理性,簡潔,內斂,並講求強調功能性,影響力涵蓋了許多層面,包括建築設計、工業、美學。

美國承接著工業革命的成果,二戰時期,戰火使歐洲知識份子、藝術家、科學家移民美國,在納粹希特勒全面執政下,包浩斯學校被迫關閉,眾多包浩斯師生只得移民到美國,進入美國一流大學的設計學院教書,延續包浩斯的精神,包浩斯也在自由的土地上,重新開花,美國因此成為工業、創新科技的強國。

包浩斯學校在德國只存在了短暫的14年,影響力卻遍及全球,包浩斯被視為是現代主義風格的緣起,將設計回歸到「人」、「少即是多」,強調設計的目的是為了人,而非產品,蘋果(Apple)電腦創始人賈伯斯(Steve Jobs)也深受影響,因而創造出簡約又兼具美感的科技產品。

包浩斯的設計永遠追求理性,講究以人為本的基本精神,實用性至上,更尊重人的真實需求,以此來取代藝術上的浪漫主義,成為普羅大眾都耳熟能詳的經典,被賦予豐富的含義,在富高瞻遠矚的理想性驅使之下,呼籲設計者不盲目從眾,擔負起社會公益的積極責任,追求讓工藝與科技、品質與品味、創意與實用結合,令美感與質感得以相得益彰。

當年包浩斯企圖讓平民也能享有貴族等級的生活美學,隨著時代轉變,如今包浩斯演變成為一種風格,再度成為中高階級的品味象徵,甚至上升到人生哲學層面,讓無數人奉為人生教條,至今仍繼續形塑著當代生活的一切。

密斯凡德羅

保羅.蘭德

迪特・拉姆斯

強尼・艾夫

阿爾瓦・阿爾托

馬西莫.維涅里

原研哉

畢卡索

安迪・沃荷

史蒂夫・賈伯斯

伊隆・馬斯克

施韋德

恩斯特.費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