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進入高齡社會,上一代的重擔終於壓在我們身上了,80年代的青年,一個個走進職場,迎接令人傷心與愁煩的世代。
任何一個擁有朝九晚五工作的人,都不會有足夠的機會探索和投入他想做的事。每個人的夢想不同,但無論你的理想生活為何,死板的職場生涯永遠無法讓它成真;你很有可能賺到了支持生活所需的收入,但失去了自由。
房東只要拿得到錢,根本不在乎你是否用盡生命在繳房租。
我跟老闆說:薪水太低了!老闆回答我:去找薪水更高的工作啊!
被汙名化的星期一是無辜的,失去工作的熱情,才是真的。
花愈多時間工作掙錢,就剩下愈少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
如果孩子生來是為了繼承貧窮,不生也是一種善良
有時人的不作為不是因為懶惰,而是因為他們看不到希望。
你不是想做自由工作者,你是想做自由不工作者。
錢流向了不缺錢的人,辛苦都留給了能吃苦的人。— 羅素
你用飢餓的肚子去談理想,只是空談、只是虛空,在生存焦慮的面前,你只能投降。
不上班的我,只是經濟有問題;上班後的我,經濟問題依然沒解決,精神和身體還出現了問題。
台灣社會有著「有土斯有財」的傳統觀念,因此很多人把積蓄全放在買房上,這就是「富裕中的貧窮」,看似擁有千萬房子,但卻沒有現金。
無業男、啃老族、長期待在家、不務正業,這種新聞常見標題,這個社會到底怎麼了?
接受無意義的狗屁工作,這樣的工作或許得以讓你付得起房租、能夠過日子,但你也會陷入一種被強迫、偏離自己意願當個寄生蟲的罪惡感。
如果你從網路上消失了,根本沒有人會記得你。
台灣已正式進入「新貧庸時代」,沒有資產,身上又揹著學貸房貨或信用卡債的年輕人,更是早就陷入「貧性循環」,永世不得翻身的M型窮人。
絕大部分的基層人,要比富人的認知至少晚20年,很多底層人 35 歲才認清這個世界,而富人 15 歲就認識了,更有甚者,一輩子都認不清的大有人在。
有能力工作的時候,應該享受合理的報酬,可以規劃買房子、結婚生子。沒有工作的退休時期,就領可以維持基本生存的月退收入。
可以自由自在的努力,本身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也是一種特權。
喜歡上班 (loving to work) 與喜歡自己的工作 (loving the work)是兩回事,一份與自己價值觀相似的工作,比巨額收入更重要。
錢永遠賺不完!只為錢工作,你永遠都不會滿足、永遠都不會開心!對工作的熱情遲早會被磨滅!
當薪水只夠養活自己,買房子只能當成白日夢,連學貸都快繳不出來時,這殘酷現實只會讓愈來愈多人「不敢面對未來」且對未來無感,變成每天只會照著SOP工作,等著薪水入帳,滿腦子只想著錢,卻不付諸更多行動。
人生為什麼要這麼極端,不是做到死就是做不到?而是我們應該找出自己擅長的優點,結合自己的工作去努力。
我覺得時間過得很慢,有工作時慢,失業時也慢,總是覺得度日如年
過去,長輩們常罵那些好手好腳,卻好吃懶做的年輕人,注定一生是窮人。然而,現在的世界卻是,就算你肯努力工作,甚至拼了命做,仍不見得就能脫離貧窮,反而有可能愈努力愈拼愈忙卻愈窮。
年輕人都知道,貧窮只會繼續下去,難以翻身,所以不婚不生,拒絕貧窮世襲,即使如此,他們還是希望過得貧窮而充實,成為貧充族。
窮忙的工作佔據身體,而手機佔據心靈,使我們忘卻真實的世界。
領高薪的代價,是要冒著手指頭被機器切斷的風險,幾年前有一個外勞,手指被機器切斷,手指分離後,完全沒有感覺,超恐怖~~ 這就是領三萬的風險。
如果問題在於錢,把錢去掉問題就解決了,大原則就是這麼簡單,但很少人能想得到這個如此直覺的論點,更不用說認同了,因為錢的存在已像空氣一樣自然,無所不在地存於人類的思想及所有文化中。
星期一早晨到星期六的早晨,彷彿過了千億年一樣漫長,而星期六早晨到星期一的早晨,就像一剎那、一瞬間這麼短暫。
現在人與人之間越來越疏離了,從何時開始我們被電視、網路所挾制,到處都是沉默的氣息,冰冷的科技使人類漸漸沒有感情與話題,彼此保持著神聖不可侵犯的距離。